chinamhl.com提供

 

  1. 首页
  2. 最新动态
  3. 鹿乡简介
  4. 历史沿革
  5. 鹿史文化
  6. 视频中心
  7. 知名企业
  8. 标准养殖
  9. 招商政策
  10. 鹿业大会
  11. 文化旅游
  12. 养生与美食
  13. 旅游景点
  14. 媒体报道
  15. 智慧鹿业
  16. 关闭

盛京围场

东北地区最早的围场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不断加速对东北地区的统一。天命四年(1619年),在灭掉海西女真最后一个部落“叶赫女真”之后,努尔哈赤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叶赫地方设置围场。

  叶赫围场可谓东北地区最早的围场,为后金政权所辖,但史料里并无有关努尔哈赤行猎的记载。据推断,也许由于当时后金与明军在辽东、辽西战事正紧,根本无暇行猎。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六年(1632年),“上行猎至新哈达地方……上率诸贝勒猎于叶赫地方”。天聪七年(1633年),“行猎于叶赫地方”。也就是说,自建州女真吞并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以来,建州女真的贵族们便不定期地在这一带狩猎,待后金政权建立后,特别是清朝的建立,这一地区就成了皇太极及其诸贝勒大臣们固定狩猎的地点,虽当时还没有“围场”之名,但可视为围场的草创阶段。

  从史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多次率皇子大臣到围场行猎,前后共有16次,行猎的场所里然有时在蒙古地方,但大部分还是在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其中到叶赫围场就有5次之多。

  据《清实录》载:“天聪元年(1627年)十月戊甲,上率诸贝勒大臣,猎于东郊三百里外。”又载:“天聪七年(1633年)十一月辛亥,上与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率每旗一额真,每甲喇一旗长,每牛录四护军,行猎于叶赫地方。”这次行猎还规定,凡行猎处,有擅入围中者,贝勒罚良马一匹,甲喇额真罚银十五两,旗长罚银十两,闲散人罚银九两。

开设“盛京围场”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正式迁都沈阳,从此,这座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北要镇便成为后金入关前的都城。

        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下诏改沈阳为“穆克敦”(满语“兴盛之意”),盛京之名由此而始。待清军入关迁都北京,作为陪都的盛京始终与大清王朝并存。

        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任用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后称“盛京昂邦章京”,其管辖范围涵盖除东北西部蒙古部地区以外的广大区域。

  关于盛京围场开设的时间,史料记载多有出入,说法不一,但学界普遍倾向于后金政权建立之后。据《海龙府乡土志》载:“太祖努尔哈赤率部征服辉发部,诛自为贝勒的拜音达里父子,遂灭其国。时丁未年,即明万历三十五年也,旋以其地置鲜围场。”而在《西安乡土志》中,亦有类似的记载:“国朝天命四年,灭叶赫后,设大围场。”

  “围场”一词始见于史料典籍应是在清代高士奇所撰的《扈从东巡日录》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月,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任翰林院侍讲的高士奇再次随行。此次东巡的目的不仅是向祖上禀告平定三藩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视察东北边防,做抗击沙俄的战前准备。 高士奇详细记述了康熙皇帝在盛京围场狩猎的盛况:“每合围獐鹿数百,常开一面释之。我朝行围、讲武,使其习熟弓马,谙练队伍。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围,旗色分八部,各以章京主之,分左右翼驰山谷间,逾高降深,名曰围场。”

  早在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首次东巡回盛京祭祀祖陵时,也沿途进行了围猎,但史料里并未见“围场”之称,直到平定三藩之乱后的第二次东巡时才正式称“盛京围场”。据《清圣祖实录》载,康熙此行在东北共行围19次,此时清政府在东北已经设立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大围场。

  盛京围场的范围非常辽阔,跨越今辽宁北部和吉林西南部的海龙、辉南、柳河、东丰、辽源、西丰诸地。据《大清会典事例·行围》记载,盛京围场南北约480余里,南自南三通河沿起,北至阿机格色合勒北的伊通河。东西约490余里,东至辉发城,西至威远边门,大致是一个正方形的区域 根据地域内水系流向,划分为东流水围场和西流水围场。民国初年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奉天大围场分东西流二围,自国初拨留是荒,有鲜围十五以捕鲜,大围九十以讲武。”

  围场以钢叉岭(今萨哈亮岭)为界,向东流入松花江的辉发诸河流域为东流水围场,俗称“东流围”,向西流入辽河的诸水流域为西流水围场,俗称“西流围”。按围猎方式和用途,围场又被划分为5种共105围,分别为御围11围,王多罗束围11围,鲜围14围,鸾远围6围,历年应捕围63围。 这105围按地域分配,属于今梅河口、辉南县的有20围,东丰县境内有22围,今西丰县(辽宁省)有36.5围,今辽源市境内有9.5围,余者地点不明。

 

  作者: 时间:
剩余全文
点赞 无语

设置 关闭

字体调整

分享到 ...